>>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文旅融合绘就最美“诗与远方”——自治区政协围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专题协商综述
2025-11-12 08:43:37   来源:华兴时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以文化价值重塑旅游体验,以旅游动能激活文化生命力的系统性创新工程,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根据自治区政协2025年协商计划,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专题协商议题,先后赴银川、吴忠、中卫三市有关县(区)开展调研,组成考察组赴河北、辽宁两省学习考察,在专题研讨、深入调研座谈的基础上,形成《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协商报告》。

  9月29日,自治区政协召开“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专题协商会,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工作部署,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加强立法保障、优化产品供给、促进融合发展、创新宣传推广,为推进我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献计出力。会上,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政协委员聚焦我区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文化赋能、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汇聚各方力量,提出对策建议。

  深入基层摸实情 精准调研解难题

  为确保专题协商调研取得实效,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委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不学习就不调研、不调研就不协商”规则,召开专题协商议题开题暨启动会,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了我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等情况,与会人员进一步优化调研方案,确保调研务实有效。专委会同步印发学习资料,组织委员们围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理论、路径与方法》开展读书活动和网络议政。

  7月,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杨淑丽带领调研组先后前往苏峪口西夏官窑遗址、水洞沟旅游区、吴忠牛家坊民俗文化旅游区、青铜峡鸽子山葡萄酒文旅小镇、中卫沙坡头沙漠宿集等地走访,深入了解文旅融合现状,细致梳理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苏峪口西夏官窑遗址,委员们详细了解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西夏官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西夏瓷窑考古的空白,反映了两宋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实证。

  作为贯穿贺兰山东麓的旅游集散地,青铜峡鸽子山葡萄酒文旅小镇以葡萄酒产业为依托,整合鸽子山葡萄酒产区周边酒庄、鸽子山遗址等旅游资源,发挥康养、度假、休闲、游憩等旅游服务功能,以“小镇+酒庄+乡村民宿”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全国第一家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参与调研的自治区政协委员杨薇说:“通过场景革新、差异化体验设计及专业平台建设,突破传统‘酒庄参观+品酒’模式,为游客提供从‘喝酒’到‘玩酒’的沉浸式度假体验,丰富了葡萄酒文旅的内涵。”

  沙漠旅游一直是宁夏的“金色名片”。近两年来,中卫市成功打造“青春漠漠搭”文旅IP,建设四大主题帐篷营地,配套沙漠市集、观星讲座、烟花大会、沙漠马拉松等精彩活动,吸引了大批年轻游客。委员们来到沙坡头区Tengol沙漠度假酒店,实地查看“沙漠宿集”项目,了解规划理念、运营模式、市场反响及对当地就业与产业的带动情况。“酒店整体设计在颜色和纹理上与周围环境无缝融合,散发着原始、粗犷的魅力,游客可以骑骆驼深入沙漠,体验滑沙、沙漠越野等,为国内外游客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旅行体验。”酒店相关负责人说。

  调研过程中,委员们边走访边思考,既肯定成绩,也直言不足,认为我区文旅融合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文化赋能不足、公共服务待完善、国际合作水平需提升等问题,建议将更多历史、民俗文化元素融入项目,打造独特文化IP;依托资源禀赋,培育“文旅+”多元业态;完善国际旅游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让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民生。

  在协商交流中凝聚发展共识

  文旅融合“融什么”“怎么融”?如何“融得好”?

  9月29日,自治区政协召开“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专题协商会。委员们围绕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塑造特色文旅品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文旅厅相关负责同志现场回应委员关切,深入协商交流。

  自治区政协委员蔡菊见证了宁夏文旅产业从“小散弱”向“全域旅游”的转型探索,对融合之艰、发展之要有着深切体会。她说,从概念上看,旅游目的地是由核心旅游产品、配套服务、运作管理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综合旅游服务空间。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应完善由国际化旅游吸引设施、国际化旅游进入设施、国际化旅游配套设施、国际化外部发展环境等构成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体系。抓好文旅产业顶层设计,提升规划的前瞻性与系统性,确保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交通等规划有效衔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限制,把分散的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扩线成面,统筹整合、集中打造,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覆盖游客从出行规划到深度体验的全流程沉浸式服务。

  “文化融入不够、资源开发不深、标识度不高、同质化竞争激烈”,自治区政协委员朱天奎直指当前融合的痛点。他建议在“融”字上下功夫,明确宁夏在黄河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价值,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借鉴成功经验,打造鲜明文化标识;围绕“留客促消费”目标,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建设高品质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游客满意度。

  针对委员们关心关注的问题,自治区相关部门参会人员作出回应,表示将积极采纳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并结合政策制定相应措施,为我区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创造更好条件,让协商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

  “《协商报告》站位高,总结成绩客观务实,分析问题精准清晰,意见建议方向明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武裕国说,该厅已委托中国旅游研究院开始编制《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国家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2025—2035年)》,目前规划文本已进入中期评审阶段,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进一步明确了总体发展思路、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等内容。

  文旅融合只有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的品牌,才能吸引人、留住人。“调研选题契合大局、把脉问诊精准、建议成色十足。”经过委员们深入细致讨论、专家精准指导及各部门紧密协商,与会人员推动文旅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集体智慧结晶汇聚成协商报告中一条条有分量的建议——

  进一步优化完善体制机制,修订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条例》,畅通政策保障通道,形成政策支持合力;

  将沙漠旅游、贺兰山旅游、黄河旅游、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列入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计划中,充分利用西夏陵申遗成功有利契机,广泛宣传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体的西夏历史;

  引进文旅头部企业和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产业集团,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客源互推,着力打造集文化探源、生态观光、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廊道,将黄河全流域打造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

  一条条真知灼见,一次次思想碰撞,《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协商报告》(讨论稿)逐步趋于完善。自治区政协将把问题和难点研究透,把各委员、专家所提的建议采纳好,让协商议政成果落到实处,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助推我区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记者 王 茜)


【责任编辑】:包瑞